5月31日早间,ChatGPT、算力等多个板块继续拉升。信达证券(601059)最新研报指出,若以动态视角来看,AI芯片及服务器相关上游的业绩弹性或存在超预期可能。
北京时间5月30日晚,美股开盘后,英伟达市值最高站上1.1万亿美元,成为继苹果、微软、谷歌、亚马逊之后第五家跻身“万亿美元梯队”的科技巨头。截至收盘,英伟达股价报401.11美元,涨2.99%。
回溯英伟达此轮股价暴涨过程,主要集中在其于北京时间5月26日披露2024财年第一季度财报(截至2023年4月30日)发布后,公司股价在一天之内涨超25%。当时,一位AI芯片公司资深专家向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英伟达一季度收入超出市场预期,其中,数据中心业务超约10%、游戏业务超约13%。更重要的是,公司指引二季度收入和调整后利润率均远远超出市场预期,进一步彰显算力需求正大幅释放。
【资料图】
AI应用助推
市值一路飙升
5月30日晚,英伟达市值一度冲破万亿美元,成为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芯片公司。
在此之前,英伟达披露的2024财年第一季度财报以及在AI应用的进展备受市场瞩目。2024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,公司实现收入71.9亿美元,同比下降13%;调整后净利润为27.13亿美元,同比下降21%。尽管营收净利双降,但英伟达业绩仍跑赢市场预期,此前市场对其当季营收平均预期仅有65亿美元。
特别是同期,由生成式AI带来的算力需求激增拉动,公司GPU芯片得以热销,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营收达42.8亿美元,同比增长14%,创历史新高,而这部分营收占其总营收的六成。
在财报发布后的业绩电话会上,据英伟达方面透露,众多云公司竞相部署AI芯片,个人电脑的图形处理单元(GPU)终端需求一季度“稳固”。公司锁定了数据中心芯片的大幅增长,计划下半年大幅增加供应。
更让市场意外的是公司对于下个季度的业绩指引——英伟达预计第二财季营收将达到约110亿美元,上下浮动2%,同比增长超六成,远超此前市场平均预期。这也导致英伟达股价在一个交易日中飙升超25%,增加了近2000亿美元的市值。
据上述分析师称,企业正将AIGC应用到所有产品服务,并展开竞赛。英伟达各类芯片正加快生产,预计将大幅增加供给以满足需求,下半年产能将较上半年继续提升。
英伟达CFO Colette Kress在业绩会上明确指出,生成式AI及大语言模型相关需求正在急剧增长,主要来自云服务商、互联网公司、企业级用户及AI初创公司等各类客户。而在2022年底ChatGPT发布后,英伟达的A和H两个系列的高算力GPU已经满产。为了应对这些预期外需求,公司已经大幅增加上游产能。
一家国内GPU厂商也向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GPU产品正在大模型得到充分应用,提供算力支撑,已经有不少落地项目。
刺激国内需求
掘金高算力应用
英伟达2024财年第一季度业绩以及在AI端的应用,拉动了市场对于高算力的期待。公司于北京时间5月29日发布面向所有行业的超大规模生成式AI加速计算平台,则直接“点燃”了市场的暴涨行情。
作为国内知名服务器PCB供应商,沪电股份(002463)于英伟达5月26日最新一季财报发布后盘中最高涨幅超6%,不少投资者仍在近期涌向互动平台询问“贵公司在AI服务器领域订单是否有明显增加”“公司5月订单有无显著增长,来自英伟达的订单较去年同期增长如何”……博杰股份(002975)、胜宏科技(300476)、和林微纳、移远通信(603236)也受此影响得到广泛关注。
关注度的快速提升无不与人工智能对算力需求的推动密切相关。目前,据工信部数据,中国算力产业规模近年来快速增长,平均年增长率近30%,算力规模排名全球第二。中国算力水平的不断提升,得益于与近年来国家数据中心建设的提质增速,尤其是大型以上数据中心规模的迅速增长。
随着国家“十四五”规划明确提出,要“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,强化算力统筹智能调度,建设若干国家枢纽节点和大数据中心集群”,目前,在《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》等政策文件支持下,京津冀、长三角等8地的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已经全部开工。近期,由国内多地市联合发起的算力城市联盟正式成立,广东、贵州等全国各地算力正式接入中国算力网。
中国移动(600941)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执行主任于佳宁在接受《证券日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通过算力网的网络化和协同调度能力,不同算力中心之间可以进行任务的分发和协作,实现任务的跨域协作和资源的共享利用。这种协同调度能够使得算力资源得到更加合理和高效的利用,提升计算任务的执行效率和速度。此外,通过算力网的构建,不仅能够为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撑,还能够推动新一代计算模式的探索和创新。算力网的建设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计算资源,有助于推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分析、云计算等领域的发展和应用。
信达证券研报指出,AI发展引发各行业变革,算力逻辑已逐步得到验证。展望未来,随着AI应用场景逐步拓宽,专用及通用大模型数量有望逐步向各行业渗透,接入用户或高速增长。AI服务器作为算力的实体承载有望高速增长。